- A+
雕梁畫棟、青瓦都是我國幾千年來弘揚的文化遺產(chǎn)。 它們代表了我們民族的審美情趣,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知識。 中國古建筑是一個獨立的制度體系,有別于其他制度。 它有四大特點:主體木結構體系、斗拱、獨特的外部輪廓、雕梁畫棟、青瓦。
木結構體系的優(yōu)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分離、抗震性能高、材料獲取方便、施工速度快等。 同時,木結構也有許多缺點,如易受火災、臭蟲侵蝕、雨水腐蝕等。 與鉆石建筑相比,維護時間并不長。
古人為什么要雕梁畫棟、青瓦呢?
林徽因在《中國建筑彩畫圖集》序言中說:“最初是為了實用,為了滿足木結構、礦物原料等防腐、防蛀的實際需要。朱紅、黑漆等被廣泛使用,并在木結構中應用其他添加劑,后來逐漸與藝術要求相統(tǒng)一,顯得復雜而豐富,成為中國建筑藝術的獨特手法。
林徽因說得很清楚,畫梁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木材,防止腐蝕和蟲蛀。 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要畫畫,為什么不畫一些圖呢? 畫畫的時候,我就很得意忘形,幾乎想畫什么就畫什么。 但在中國的唐朝,雖然是現(xiàn)在,但是對于梁方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 亂涂亂畫就看工匠的脾氣了,多得體,所以有好人下來定規(guī)矩,什么可以畫,什么不能畫。 漸漸地,一系列習慣性的建筑裝飾畫“行為規(guī)范”出現(xiàn)了。
因此,繪畫與彩畫之間就有了明確的分工。 到清末,官方實踐已分為“油工”和“繪畫”。 毛筆裝飾統(tǒng)稱為“油飾”,而用于裝飾建筑物的各種書法、圖案、色彩則統(tǒng)稱為“彩畫”。 保護木材是“畫”的事,而賞心悅目則是“畫”的事。
從地域分布來看,逐漸開始發(fā)生變化。 一般來說,北方建筑以雕梁畫棟為主,整個山墻都雕有戲曲、圖案; 南方的以青瓦為主,表面彩畫作為主要裝飾手段之一。
梁芳身上色彩繽紛的畫作,雖然布局分明,卻顯得雜亂無章。 主要分為方心、藻頭、箍頭。 梁房的中間一段稱為房心,左右兩端稱為箍頭,中間的稱為灶頭。
梁芳的畫稱為琵琶。 大瓦的題材和內容與雕梁畫棟相似,主要有文人畫、錦緞圖案、吉祥圖案等。
文人畫,包括有故事情節(jié)的人物畫、色彩斑斕的花鳥畫、充滿文人味道的彩竹石畫、充滿田園味道的山水畫、花果魚蟲、野趣盎然的野荷花、鴨鵝等,追求的是畫面意境。 另一種是國畫潑彩畫,如于非安的花鳥畫、乾隆時期袁岳的界畫等。 但這些畫并沒有模仿原作,而是取其精華,去掉了屋頂上不適合表達的部分。
織錦圖案和絲綢織造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明代,為了滿足皇室和貴族的審美喜好,中國建筑畫中加入了錦緞圖案,營造出絲織物纏繞掛在山墻上的效果。 它的名字叫“包”,就是一條彩色的圍巾。 有兩個連續(xù)邊、四個連續(xù)邊、并且經(jīng)常有四個連續(xù)邊。 展開后,就像一條絲綢織成的“錦緞”。
彩畫中的云紋、龍紋、西番蓮紋等吉祥圖案與磚雕、石雕、磚雕不同。 一般來說,圖案端莊修長,不太寫實。
中國建筑彩畫的表現(xiàn)手法與壁畫、雕塑不同。 它以獨特的藝術方法和風格豐富了我國的書法遺產(chǎn)。 它受到多種藝術的影響,是一種獨立、獨特、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 藝術裝飾。
從工藝上來說,中國古建筑彩畫的獨特之處是在色調上調動不同材質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 比如彩畫用的是染料,基本上都是染料,加了鹽膠,完成后,彩畫家稱之為膠彩。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水彩畫的效果。 水彩效果的表面是不發(fā)光的,在暗淡的色底上往往會添加一些高色溫的金箔。 通過這種對比,追求一種有光與無光、有光與無光的裝飾意境。
那么,為什么北方雕梁多,南方青瓦多呢?
這主要是南北文化素質的差異造成的。 北方有很多文人墨客。 他們追求色彩不濃烈、色彩不鮮艷,于是轉向建筑裝飾、木雕、木雕、石雕。 雖然也有彩畫,如南京地方彩畫、浙江彩畫,但色彩通常比南方彩畫鮮活得多,圖案也細長,不是紅綠龍鳳圖案。 大多以各種織錦圖案和勾畫花鳥裝飾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