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網絡媒介有效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 A+
所屬分類:資訊
摘要

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博物館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優(yōu)勢,以“互聯網+中華文明”為動力,以滿足廣大觀眾和社會公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為目的,以發(fā)展融合型文化產品為手段,促進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 國家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社會發(fā)展可持續(xù)動力。 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印發(fā)“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并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初步形成了多部門協(xié)作、多舉措、多領域融合、多方式推進的良好開局。

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成為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引起了整個文化傳播生態(tài)的巨大變化。 隨著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計算機、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數字熱潮在全球范圍內持續(xù)升溫,深刻影響著社會各個層面。 數字資源已成為社會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之一。 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和研發(fā)已成為博物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 如何利用網絡媒體有效傳播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博物館文化傳播面臨的重要命題。

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人們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也對博物館的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 還必須看到,博物館在電子網絡世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博物館可以成為虛擬世界中真實可靠的信息來源。 實踐證明,博物館可以利用互聯網向全社會傳播信息,讓人們以更加便捷、新穎的方式領略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 如今,不少博物館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和設備,讓觀眾在虛擬文化遺產空間中漫游,了解文化遺產的整體效果,還原再現一個全面完整的意義空間,從而充分發(fā)揮達到文化遺產教育的效果。

博物館互聯網__互聯網+中華文明展

通過技術手段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資源打造成數字化虛擬信息資源,供人們學習、交流、創(chuàng)新。 例如,利用3D數字動畫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豐富的形式,還原再現歷史文化現象、場景、事件或過程;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生成逼真的歷史人物、動作、場景等,使人們加深對歷史事物的認識。 認知理解。 此外,通過網絡技術將相關歷史文化資源數據上傳到系統(tǒng)高端,還可以實現中華傳統(tǒng)文化資源信息更廣泛的交流,讓更多受眾增加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了解,大力傳承歷史文化。和文化資源。 。

在互聯網時代,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以更加廣泛、多元化、快速傳播,滋養(yǎng)萬里、深入人心,成為培育新時代中華文化的沃土。 在秉承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基因的基礎上,從網絡受眾的角度出發(fā),擺脫簡單機械的灌輸方式,著力培育有營養(yǎng)、有質感、有活力的文化傳播形式。 面對網絡文化環(huán)境,博物館和觀眾都必須適應、融合,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上線。 比如,古建筑中狹小而雅致的室內空間、脆弱難于展示的文物、實體展覽無法表達的內容,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呈現,真正到達眼睛、耳朵、心靈,無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提高傳播效果,為觀眾深入了解中華文明打開一扇“數字之門”。

_博物館互聯網_互聯網+中華文明展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線上傳播需要順應互聯網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各方面全面提升傳播效果。 一是創(chuàng)新思維,善于運用互聯網創(chuàng)新元素,突破固有思維,不斷改進傳播方式。 二是風格創(chuàng)新,體現了新的互聯網風格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三是創(chuàng)新技術,通過網絡傳播技術將圖片、文字、視頻等信息融合在一起,讓中華文明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示。 四是創(chuàng)新模式,實現分段傳播,滿足不同人群的接收習慣和信息需求,形成多層次、精細化的傳播格局。

以故宮為例。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新媒體團隊著力研究受眾群體變化,更新傳統(tǒng)文化傳播方式。 采取更新官方網站、發(fā)送官方微博、開設微信公眾號、營銷文創(chuàng)產品等靈活方式。 線上線下互動方式準確把握年輕人的興趣和關注特點,以有內涵、有趣的形式弘揚和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在年輕網民中積累了大量人氣,成為網上傳播中華文明的標桿。 成功的實踐。 這一系列實踐表明,博物館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網絡觀眾的心理特征和興趣特征,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春雪》的內容就能變得“喜聞樂見”。 ”

互聯網+中華文明展_博物館互聯網_

故宮博物院順應“互聯網+”發(fā)展趨勢,將數字技術作為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經過三年努力,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qū)”。 其中,“數字故宮”線上項目包括全景故宮、故宮出品的一系列APP以及數字展廳的連接、共享和互動,展示了故宮博物院在古建筑修復、收藏等方面的成就。保護、觀眾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方面。 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 同時,故宮博物院數字博物館是一個全數字化的展廳。 多種線上線下項目聯合推出,將智慧旅游與文物展示相結合,為觀眾呈現一個更豐富、更多元、更精彩的“數字故宮”。 。

同時,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整合英文、青少年、學術研究等子網站,建立一批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為不同受眾群體提供獨特的優(yōu)質服務。 英文網站和青少年網站針對國外受眾和年輕受眾進行個性化策劃和開發(fā)。 故宮博物院青少年網站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設計都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特點。 它利用情境互動地圖,顛覆刻板的立柱,通過視覺探索體驗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展覽、文物收藏。 整個過程中穿插著各類游戲,還有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化話題。 新版英文網站采用扁平化的頁面設計風格、清晰華麗的文物圖片、更加直觀便捷的操作,使其更加符合國外受眾的審美和使用習慣。

互聯網+中華文明展_博物館互聯網_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博物館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優(yōu)勢,以“互聯網+中華文明”為動力,滿足廣大觀眾和公眾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發(fā)展融合文化。 以產品為手段,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為此建議:

一是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促進博物館與相關領域融合發(fā)展,在政策、資金、稅收優(yōu)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博物館資源社會開放力度,促進博物館間交流交流,提高文物藏品利用率,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研發(fā)。

互聯網+中華文明展__博物館互聯網

二是通過宣傳推廣“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加強博物館專業(yè)人員培訓,繼續(xù)組織全國博物館系統(tǒng)管理人員和專業(yè)人員培訓,加強政策解讀,努力使博物館團隊既要懂專業(yè),又要有創(chuàng)造力,善于管理,有遠見。

三是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著力推動博物館與相關領域融合發(fā)展,通過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培育文化遺產資源合作利用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更好地促進博物館與相關領域融合發(fā)展。利用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引導。 發(fā)揮和催化作用,促進中華文明進一步普及和傳播。 (全國政協(xié)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weinxin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