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漢白玉鶴
1、題材廣泛:在中國雕塑中,所表達的內(nèi)容相當廣泛,人物、動物、生活場景、自然景觀、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劇、音樂舞蹈等幾乎應有盡有。 這與西方古代雕塑中以人為中心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動物雕塑的數(shù)量在中國雕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佛教雕塑興起之前,動物雕塑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藝術成就都超過了人體雕塑。 此外,自然山水的表現(xiàn)也是中國的特色,這說明中華民族很早就有自然美的意識。
三面觀音石雕
2、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西方雕塑多為圓形雕塑,而中國雕塑則浮雕比例較大。 壁龕、洞穴和懸崖上的許多雕像都是浮雕。 用于建筑裝飾和工藝雕塑的浮雕更加豐富。 西方雕塑夸大了周圍的效果,基本上對任何角度的描繪都是一樣的。 但中國雕塑大多更注重正面效果。 石窟、寺廟中的許多造像往往都是背靠墻的。 即使是可以“面對面觀看”的雕像,也不是描繪的重點在正面,而對背面進行概括和簡化。
3、裝飾特色鮮明。 中國古代純雕塑藝術品相對較少。 中國古代重視禮儀、尊重鬼神,藝術的重點往往是工藝美術。 由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等工藝品發(fā)展而來的、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雕塑,在歷代都占據(jù)著主流地位。
4.中國雕塑的繪畫性因素。 中國雕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繪畫密不可分。 雕塑的原始形式——彩陶,是雕塑與繪畫的結合。 幾千年來,中國雕塑一直“形形色色,畫質”,延續(xù)著著色的傳統(tǒng),給雕塑加彩(專業(yè)術語叫“裝鸞”),提高雕塑的表現(xiàn)力。 現(xiàn)存的歷代雕塑,包括泥塑、石雕、木雕,很多都是彩繪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 古代西方雕塑在古埃及和古希臘時期也使用了色彩。 文藝復興之后,大多數(shù)雕塑不再添加色彩,除了宗教雕像大多繼續(xù)添加色彩以達到逼真的效果。
5.藝術表現(xiàn)的寫意性。 中國雕塑具有明顯的寫意特征。 這是因為中國的雕塑和繪畫從一開始就被用作工藝美術的裝飾手段。 裝飾不求再現(xiàn),只追求物的表現(xiàn),追求神韻,“以形寫神”,形成高度的意象特征。 這與西方雕塑不同,西方雕塑自古希臘時期起就力求模仿和再現(xiàn)自然,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性。 中國畫無論是工筆還是大寫意,都沒有像西方繪畫那樣準確地描繪物體。 而是主要根據(jù)觀察和經(jīng)驗獲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經(jīng)過主觀加工和美化,形成藝術形象,與客觀對象保持著相當?shù)木嚯x。 中國雕塑和中國繪畫的理念是一致的,追求物體的光彩和內(nèi)在內(nèi)涵,而不是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確性。 因此,我們不能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衡量中國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