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至2015年3月22日。展覽通過羅丹博物館館藏的139件作品,全面回顧了這位偉大雕塑家的藝術史,其中包括代表作《青銅時代”和61個石膏雕塑。 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羅丹藝術展。
《加萊義民》
英法百年戰(zhàn)爭(1337-1453)期間,部分加萊公民為正義獻身,為拯救城市和同胞英勇獻身,成為高尚道德的化身。 為了紀念他們,加萊市政府決定為他們豎立一座雕像。 羅丹并沒有像預訂者所期望的那樣,專注于展示對自己和英國國王的輝煌勝利。 烈士們并沒有被描繪成正直的英雄,而是一群走向死亡的普通囚犯。 他們露出復雜的表情。 ,甚至是絕望的情緒。 作品中所蘊含的巨大而普遍的情感,成為這部作品受到后人稱贊的主要原因。
奧古斯特·羅丹的《思想者》必須現(xiàn)場觀看。
一個強大的身體似乎正在向你傾斜,而真實的重量和體積讓觀看者甚至下意識地想要避開它。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于其他雕塑。 《青銅時代》中男人伸出的雙臂、“亞當”低下的頭、“加萊公會”群體的姿勢,都讓青銅成為一種存在感極強的材質。 它變得非常重要和非凡。
這就是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之處:它連接了物質和精神。
記者保羅·蓋特爾(Paul )撰寫的一篇文章記錄了雕塑家日常工作現(xiàn)場:羅丹用手來回添加一些泥土,然后快速而準確地將雕像合攏在手掌中。 拇指和其他手指也參與其中,輕壓形成一條腿,臀部變圓,肩膀滑出,頭部旋轉,所有這些都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幾乎就像一個魔術。 偶爾,他會停下來研究他的工作,思考、決定,然后迅速執(zhí)行他的想法。
制作雕塑其實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所以在寒冷的冬天,羅丹不會在工作室里燒壁爐,因為當他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他會向全身輻射熱量——這種燃燒既是物理上的,也是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 長年面對石頭或灰泥,對于普通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訂購者期待的是一部寫實、清晰、能體現(xiàn)題材特點的作品。 羅丹每次都熱情地接受這些訂單并立即投入工作。 但他的進展非常緩慢,交貨時間總是被拖延,導致雙方的誤會不斷加深。 最終,羅丹的作品往往過分強調表現(xiàn)力,過于現(xiàn)代,不僅與訂購者的期望相去甚遠,甚至顛覆了當時官方的審美標準。
這就是為什么羅丹成為藝術史上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他繼承了從哥特式、古典式到文藝復興式的傳統(tǒng)思想,同時勇于反對同代人過時的保守主義,為20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站在歷史的角落,仿佛他是自己作品的濃縮影像,真實、美麗、永恒。
羅丹
鼻子扁平的男人
在保羅·加塞爾的作品中,中后期的羅丹稍胖,肩膀厚,臉寬; 他的眼睛時常半閉著,出神,偶爾睜大,露出清澈的藍色瞳孔。 他的胡子使他看起來像米開朗基羅的先知之一。 他的步伐緩慢而莊嚴。 他的雙手寬闊,手指較短,非常靈活。
他舉起一盞燈來展示雕像的精細線條、紋理和三維度,以至于你可能會認為它是由親吻和愛撫組成的。 所有這些都需要非凡的熱情和才能。
羅丹1840年出生于巴黎。年輕的羅丹很早就表現(xiàn)出了繪畫天賦。 他說服父親允許他進入皇家數(shù)學和繪畫學院,后來因為買不起油畫而轉而學習雕塑——但很快年輕的羅丹就迷上了用石頭雕刻美麗圖像的體驗。 雖然最終沒能通過考試進入巴黎美術學院,但學術教條的缺失卻給了羅丹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他開始為各種雕塑家和建筑裝飾師工作。 此外,他還到盧浮宮臨摹素描,勤奮練習。
《戴花帽的少婦》可以看作是羅丹早期實踐的畢業(yè)作品。 他在專業(yè)雕塑家的工作室工作,掌握了適合那個時代中產(chǎn)階級品味的細致藝術處理方法。 但顯然這并沒有讓他滿意,于是他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扁鼻子的男人》。 顯然,這座被生活折磨的窮人的雕像完全違背了美這個詞,因此被當年的沙龍拒絕了——但作者卻非常喜歡它,并稱其為第一好雕塑。 直到十年后,這件作品才被重新制作成大理石半身像,并在巴黎沙龍展出。
《戴花帽的少婦》可以看作是羅丹早期實踐的畢業(yè)作品。 他在專業(yè)雕塑家的工作室工作,掌握了符合那個時代中產(chǎn)階級品味的細致的藝術加工方法。
公眾容易認為外表丑陋的東西與藝術家的目的不符,他們喜歡阻止我們描繪本質上令他們不愉快和冒犯的東西。 他曾經(jīng)說過,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自然界中通常所說的丑陋可以轉化為藝術中的純粹之美。
這種基于道德視角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讓觀者感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憫——對于19世紀下半葉歐洲的中上層民眾來說,這僅存在于文學領域。 雕塑作為一種直觀的藝術形式,不允許任何對丑的批評。
更糟糕的事情發(fā)生在1876年,當時羅丹游歷意大利,全面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返回布魯塞爾后,羅丹完成了一幅真人大小的裸體雕像,最終被命名為“青銅時代”,象征著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筆下的人類第三紀元。 展覽結束后,羅丹被公眾和媒體指責以真人為模具。
羅丹深受其影響。 他收集了完整的信息,以及眾多模特的推薦和照片。 模特是一位名叫奧古斯特·尼特的年輕比利時士兵。 他花了三年時間才被洗清——但公眾對他藝術理念的質疑始終追隨著羅丹。
米開朗基羅的兩側
《青銅時代》對于羅丹來說實際上是一部至關重要的作品,因為它總結了他對文藝復興雕塑藝術的研究成果。
格塞爾在《羅丹的藝術理論》中錄制了一次采訪。 雕塑家現(xiàn)場制作了兩個小人物,并向他解釋了他對古希臘和文藝復興兩種不同藝術的總結——前者的身體姿勢被完全重新設計。 腳面向四面八方,使整個身體略有起伏,保持平衡; 后者只有兩側,故意制造沖突感和緊張感。 古希臘藝術意味著知足、平靜、優(yōu)雅、和諧、理性,而米開朗基羅則表現(xiàn)出一種努力的姿態(tài),感受到一種憂傷。 生命是短暫的,所以我們不可能永遠活著。
因此,在《青銅時代》的最初設計中,男人拿著槍。 后來,羅丹取下了槍,創(chuàng)造了一個手指向上的抽象動作。 年輕人還沒有完全清醒,雙腿松軟,但隨著觀者的目光向上移動,漸漸看到那高聳的肋骨,鼓起的胸膛,以及向上伸向天空的雙手,便明白了整個情況。 從朦朧到清晰、從靜止到運動的轉變過程。
《青銅時代》對于羅丹來說實際上是一部至關重要的作品,因為它總結了他對文藝復興雕塑藝術的研究成果。
此后,重新獲得聲譽的羅丹成為了一名有資格接受國家訂單的藝術家,這是他職業(yè)生涯的一大步。 他的大型代表作《加萊義民》和《地獄之門》均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 但這些大型雕塑盡管是人類情感的集合,卻常常遭到訂購者的反對。 因為作品的情感呈現(xiàn)和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與那個時代流行的公共雕塑格格不入。
《地獄之門》是羅丹為裝飾藝術博物館設計的一扇門,門上飾有描繪《神曲》內(nèi)容的淺浮雕
與莫奈并肩對抗主流社會
作為法國藝術界的重要人物,羅丹和莫奈這兩位同齡的藝術家自然是彼此熟悉、互相欣賞的。 然而1877年,羅丹在努力掙脫“青銅時代”的恥辱時,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三十七歲的莫奈已經(jīng)在業(yè)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那時,他已經(jīng)畫過《草叢中的午餐》、《花園里的女人》和著名的《日出·印象》。不過,后者的聲譽還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印象派還只是一個前衛(wèi)——加爾德流行語。
于是為了抗議1889年巴黎世博會拒絕展出他們的作品,他們決定在離會場不遠的小喬治畫廊舉辦雙人個展,與世博會同時開放。世博會。 這對當局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 作品聯(lián)展開幕當天,到場嘉賓眾多,包括法國政要克列孟梭,畫家德加、雷諾阿、塞尚,作家左拉、弗朗斯、都德等,紛紛表達了對兩位被排除在外的藝術家的支持。
羅丹展覽中的《吻》堪稱經(jīng)典。 作品的主題來源于《神曲》中弗朗西斯卡和保羅之間的愛情悲劇。 羅丹創(chuàng)造了這對情侶激情接吻的時刻。 由于作品大膽寫實,1887年首次展出時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但遭到保守派的攻擊。 在本次聯(lián)展上,《吻》終于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它被美國人視為色情作品,不被允許公開展出。 只能在預約的特殊房間里觀看。
羅丹與莫奈的聯(lián)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羅丹與莫奈職業(yè)生涯的轉折點。 此后,莫奈創(chuàng)作了著名作品《干草堆》、《魯昂大教堂》??等一系列畫作; 1891年羅丹經(jīng)作家協(xié)會主席左拉推薦,承擔了為巴爾扎克修建紀念碑的光榮使命。
印象派畫家對羅丹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例如,他非常注重光影對雕塑的影響,前所未有地明確提及,并強調這是雕塑家打開世界的方式。
此外,他還開始注重雕塑的質感,采用獨特的造型方法,創(chuàng)造并保留了現(xiàn)代人所說的泥味。 在他之前的雕塑家用石頭或青銅創(chuàng)造了光滑的緞子般的表面。 這種表面留下的痕跡,顯然類似于印象派粗獷的筆觸——這種未完成的感覺,讓人可以發(fā)揮想象,回味悠長。
巴爾扎克頭像
雨果紀念碑
服從自然的命令
他們認為我是一個憂郁的人,一個厭世者。 確實有憂郁,因為生活在頹廢的時代是痛苦的; 但我沒有偏見,我只是希望阻止普遍的屠殺。 他在這里針對的是大眾對古典藝術的無知。 這證明羅丹其實與他內(nèi)心的傳統(tǒng)精神是高度統(tǒng)一的。
與此同時,羅丹極其欣賞自然、現(xiàn)實和人體的動態(tài)。 他會仔細觀察人體的形態(tài)和在空間中的延伸。 他尋找肌肉,但他想要的不是被迫緊張的肌肉,而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肌肉。 肌肉。 據(jù)記錄,羅丹習慣于讓他的模特在工作室里自由活動,而不是像美術學院那樣僵硬地擺姿勢。 他耐心地看著模特們來回移動,直到找到自己滿意的姿勢才停下來。 他稱其為遵循自然的指示。
1891年村莊入口牌坊,他受法國作家協(xié)會委托,為作家巴爾扎克創(chuàng)作紀念肖像。 他花了數(shù)年時間通讀作品、參觀故居,最終選擇了穿著睡袍抬頭思考的形象來表達巴爾扎克在夜間習慣性寫作的精神世界——結果卻再次遭到公眾的嘲笑和嘲諷。 51歲的羅丹發(fā)表公開信為自己辯護:《巴爾扎克》這部大膽探索的作品,是我人生的巔峰,是我一生奮斗的成果,是我美學原則的集中體現(xiàn)。
羅丹晚年的一張照片中,他裹著長睡衣站在草地上,戴著天鵝絨帽子,皺著眉頭,就像備受爭議的巴爾扎克一樣。 他幾乎把自己變成了一尊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