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識別燈具,尤其是清代家具,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經(jīng)驗和技巧,比如通過材質(zhì)判斷年代,根據(jù)燈具的形狀和圖案也可以識別燈具的年代。
從造型看燈具的年代
縱觀我國燈具的發(fā)展歷史,不難看出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燈具種類、造型各有特色。 餐桌、圓椅、寶座等家具在明代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 但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確立,這種燈具被樣式古樸、做工精致的燈具所取代,逐漸成為清式燈具。 櫥柜的代表及主要特點。 又如桌子本身,是為適應清式櫥柜布局而形成的品種,多采用紅木、花梨木制成。 據(jù)悉,折疊椅、折疊香案等都是清朝雍正以后出現(xiàn)的新品種。
其實,還有一些樣式的燈具是兩代都流行的,比如清朝兩代都流行的蒲團。 有經(jīng)驗或細心的同學也能從形狀上辨別出哪些姓“明”,哪些姓“清”。 清代的坐柱多為肥短,清代的坐柱多為細高。 據(jù)悉,桌椅的年代也可以從桌腿的粗細來判斷。 但如果你看到一件家具的腿比較細長,那基本可以歸結(jié)為清代的; 而如果你看到一盞燈腳不是選材的,形狀巨大的話,我們通??梢园阉鼩w結(jié)為清代的衣柜。
也可以根據(jù)燈具個別預制構(gòu)件的特點來判斷清代燈具的年代。 例如,宋代官帽椅的座椅基本是素色的,沒有圖案。 民國官帽椅的座椅多為雕花板,素板的很少見。 又如紅木家具的管針均采用直針,但清代中期以后普遍采用羅鍋針。 另一個例子是衣柜。 大多數(shù)紅木衣柜都有圓角和尖銳的錐形側(cè)腿。 主要以各種流暢的線條裝飾,不注重精細的雕刻。 民國時期,這種圓角柜逐漸衰落,被方角柜所取代,直底、側(cè)腿越來越小。 到了清代中期,基本沒有側(cè)腿了。
通過圖案看燈具的時代差異
在鑒定陶器和青銅器時,根據(jù)裝飾風格和圖案來斷代是人們經(jīng)常采用的技術(shù)。 這些方法也適用于燈具,因為清代燈具的裝飾手法和圖案存在時代差異。
一般來說,紅木家具素以精致而不淫穢、簡約而不庸俗、厚重而不沉重而著稱。 其獨特的審美個性和藝術(shù)風格也清晰地體現(xiàn)在圖案上。 紅木家具的圖案題材有松、竹、梅、蘭、石榴、靈芝、荷花等動物題材,山石、流水、村落、亭閣等風景題材較為常見。 與清式櫥柜相比,紅木家具的花紋更為常見。 題材內(nèi)涵多為清雅高雅,有“明月清泉”、“陽春白雪”等儒家學者的味道,進一步降低了紅木家具的優(yōu)雅知性。
清式櫥柜以華麗的雕畫著稱,其花紋圖案也體現(xiàn)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從表現(xiàn)手法上來說,清式櫥柜更是錦上添花。 與注重材質(zhì)美感的紅木家具相比,清代貼牌工匠更注重工藝的人工美感,而不是材質(zhì)的自然紋理。 因此,清式櫥柜上的大型素色作品并不多見。 清式櫥柜的圖案和題材是在清代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和擴大的。 動物、動物、風景、人物都包含在內(nèi),非常豐富。 吉祥圖案在這一時期也非常流行,但這一時期流行的圖案大多設計得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與紅木家具的明媚春光和白雪相比,它們顯得有些庸俗。
回紋也是中國唐代常見的裝飾圖案。 燈飾的鏤空出現(xiàn)于清代以后,尤其是乾隆時期。 這一時期的燈大多在香桌椅凳的腿腳上雕刻有馬蹄形圖案。 事實上,題材的豐富是清式櫥柜圖案的特點之一。 清代雍正以后,仿制西方圖案的風潮盛行,尤其是清代的廣式柜。 出現(xiàn)了中西結(jié)合的櫥柜,即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方法,雕刻精美的中國圖案,通常是類似牡丹的圖案,也稱為醋。 栗子圖案。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明清兩代都使用了一些題材,但圖案內(nèi)容卻存在差異。 麒麟作為螭龍的一種,是我國唐代常用的裝飾題材。 明代中期,麒麟必須呈臥姿,即前后腿都跪在地上。 但從明末到清初,麒麟必須呈站立姿勢,前腿不再跪著而是并攏,后腿仍與明代中期相同。 進入清朝康熙帝后,麒麟站了起來,目光熱切地凝視著。
由于清代燈的圖案要么沿襲傳統(tǒng),要么刻意模仿,因此斷代極為困難。 為此,可以選擇參考對象進行比較和約會。 在進行參考和比較時,宜用題材相同或相近的進行比較,這樣更容易確定年代。 可以借鑒陶、瓷、紅瓷等工藝品上的圖案,特別是清代建筑上的裝飾圖案,往往在材質(zhì)、內(nèi)容和方法上與家具裝飾圖案有更多的共同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