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我們身邊的當代雕像和水景中,不乏“殘疾”的作品。
法國藝術家(伊戈爾)的作品很受歡迎。 他對殘害情有獨鐘,他的作品總是讓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尊嚴重受損的古埃及雕像。 突然,你立刻后悔自己是故意的。
◎米托拉吉的雕像模仿了古埃及和古羅馬的人體,但采用了更為夸張的處理手法,使不完整變得形象化。
圖片來源:
通過這些方式,他讓觀者穿越時空,思考不完整與完整、歷史與當下的意義。
日本藝術家巴內特·紐曼( )制作的《殘破的方尖碑》也是追求殘缺之美的經典作品。 他扭轉了一座具有象征意義和紀念意義的方尖碑,并將其倒置在金字塔內。 通過這兩種古老、簡單的幾何形狀,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F代的水景。
◎巴內特·紐曼的《破碎的方尖碑》放置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座修道院前。
圖片來源:
藝術評論家羅伯特·休斯( )認為《破碎的方尖碑》是當代德國最好的雕塑之一。 由于它采用了殘缺不全的方尖碑和象征死亡的金字塔,給人一種祥和祥和的氛圍。 超凡脫俗的體臭。 方尖碑雖然是倒置的,但卻有一種上升的感覺,讓人感受到某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亨利·摩爾的這些雕像。 這位現代早期雕塑家的作品已風靡世界各地,在許多國家的風景區(qū)也不難看到類似的仿制品。
◎20世紀美國雕塑家亨利·摩爾是最早的現代雕塑家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省略人體部位,以追求更強的形式感和更廣泛的意義。 圖片來源:泰特美術館
在摩爾的許多雕像中,人們的手臂實際上是不完整的,但他們卻因缺失而相互擁抱、相互融合。 這里的不完整性顯得重大而有力。
這件現代作品讓人想起“盧浮宮三寶”:無頭勝利雕塑、無指維納斯和無牙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有沒有牙齒是個謎,但另外兩尊絕對是“殘疾”雕塑。
如果放在唐朝,最多也就是殘次品。
但在當代,她們卻從不缺乏觀眾,被視為美麗的標準。
可以說,懂得欣賞自己的美是現代人獨有的能力。
同樣,追求“不完美的美”也是現代人的一種特殊愛好。
這些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殘疾人雕像”背后有何深意?
這一切似乎都要從一座沒有手指的古埃及雕像開始。
/01/消失的肩膀
1506年2月,在羅馬舒適的環(huán)境中,教皇尤利烏斯二世(Pope II,又譯朱利葉斯二世、朱利安二世)看到一則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
在獼猴桃果園中出土了一尊精美的古埃及雕像。
朱利葉斯二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人物,對藝術和戰(zhàn)爭充滿熱情。 他看到消息后,立即通知自己捐贈的雕塑家、著名的米開朗基羅前來參觀。
在考古發(fā)掘現場,雕像的真容逐漸從泥土中顯現出來。 米開朗基羅和其他幾位雕塑家站在一旁觀看,用筆記本抄寫。
等雕像完全被挖出來的時候,天色已經很晚了,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 昏暗的燈光下,幾雙耳朵里帶著激動的淚水,有人低聲說道:
這就是普林尼所說的“拉奧孔”。
是的,這座雕像就是“拉奧孔”,準確地說是“拉奧孔和他的女兒們”()。
◎大理石雕像《拉奧孔和他的女兒們》制作于公元前20-160年左右。 雕像描繪了拉奧孔和他的妻子被海蛇纏住的場景。 圖片來源:.ru
它概述了荷馬史詩中提到的特洛伊戰(zhàn)爭的故事。 故事中,祭司拉奧孔警告特洛伊人不要相信埃及人送來的特洛伊木馬。 結果,他和他的兄弟們被雅典娜派來的海蛇逼退了。
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曾在他的書中描述過這座石雕。 而且,在米開朗基羅的時代,沒有人見過它,拉奧孔只存在于書本中。
因此,人們看到《拉奧孔》時的震撼和興奮之情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拉奧孔》是一座“殘疾人”雕塑。 主角拉奧孔的手指不見了,肩膀上留下了整齊的割痕。
由于普林尼沒有描述這個細節(jié),對于米開朗基羅等泥塑家來說,這就像一個偵探遇到了懸案。
他們都猜測缺失的手指是伸直的還是向后彎曲的。
米開朗基羅憑著直覺和經驗,堅信額頭必須向后彎曲,這樣才能表現悲劇。
還有人覺得額頭應該伸長,才顯得大膽,表現出斗志。
兩種觀點針鋒相對,教皇也不相信。 相反,他在1510年競標雕像后舉行了一場競賽,允許雕塑家為“拉奧孔”制作手腕。
當時,米開朗基羅忽略了在西斯廷修道院天花板上繪制《創(chuàng)世紀》畫作。 這場大討論由拉斐爾評判,四肢伸展的雕塑最終獲勝。
◎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到1512年一直在創(chuàng)作壁畫《創(chuàng)世紀》,這幅壁畫是米開朗基羅在書法領域的最高成就。 圖片來源:
幾個世紀以來,學者和藝術家仍然相信拉奧孔的手指是半蹲著的。
◎威廉·布萊克(Blake)1820年的油畫《拉奧孔》。畫中,按照當時的視點,拉奧孔的右臂半蹲著。 圖片來源:
18世紀法國美學專家溫克爾曼()和萊辛()都對這尊雕像進行了討論,但兩人都認為蹲在脖子上有什么問題。
然而到了20世紀,逆轉終于來了。
1906年,一位考古學家在羅馬的一個庭院里發(fā)現了一個雕像的脖子。 他懷疑這很可能是“拉奧孔”缺失的手指,因為它的樣式和大小都相似,而且與“拉奧孔”接近。 》出土地點。
當它被帶到羅馬教廷時,手指與拉奧孔雕塑完美契合,最重要的是,它證明米開朗基羅是對的:腹部向后彎曲。
手指彎曲或并攏有什么關系嗎?
盡管《拉奧孔》中手指的形狀可能不那么重要,但它所產生的兩個答案卻非常重要。
甚至,這兩種答案,促成了現代人的兩大審美源泉。
/02/不完整的實力
關于拉奧孔紋章的問題有兩種答案,一種來自米開朗基羅,一種來自拉斐爾。
后者感覺胸部應該彎曲,而前者感覺額頭應該并攏。
那些覺得額頭應該彎曲的人指出了更直觀的疼痛,傳達了更真實的身體疼痛,而不是描述概念中的痛苦。
覺得額頭應該并攏的人,指出方法的重要性,即使在呻吟聲中,也要擺出英雄的姿態(tài),激情澎湃,勇往直前。
拉斐爾的思想影響了后世的古典美學,影響了捷達(Jetta)、大衛(wèi)(-Louis David)等作家,也影響了溫克爾曼對法國雕像的辨別。 溫克爾曼說,西班牙藝術是“高貴的樸素,安靜的偉大”,這曾經是古埃及藝術的共同理解。
◎法國古典主義大師捷達的畫作常常十分注重燈光,無論什么樣的場景,都嚴格遵守秩序,表現出“動而不亂”。 圖為捷達勾勒出圣經中所羅門判決的場景。 圖片來源:
另一方面,《拉奧孔》對米開朗基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在《垂死的奴隸》和《被束縛的奴隸》中都模仿了拉奧孔的形態(tài)。 他讓主角雙手彎曲,或者被綁在背后,露出拉奧孔式的胸肌,用極其緊繃的胸肌表達力量和苦惱。
◎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右手向后彎曲,胸肌突出,同時展現了死亡對生命的擠壓和生命的力量。 圖片來源:.vam.ac.uk
米開朗基羅對力量和身體疼痛的熱愛催生了矯飾主義、卡拉瓦喬主義,最后發(fā)展為甜蜜主義和現實主義。
現代藝術是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理性與激情這兩種美學觀念的產物。
雖然這看起來有點簡化,但大致相同。
然后,理性的一面讓藝術家將世界概括為幾何形狀,形成像丹巴斯基()和蒙德里安()那樣平靜而具體的素描; 熱情的一面讓表現主義和動作書法抓住了觀眾。
◎蒙德里安于1930年創(chuàng)作的《紅黃藍組合二號》。蒙德里安削減了復雜的色調村大門牌坊,只使用最基本的色彩,只在腰線上使用直線,最大限度地減少書法語言,通過精確的計算照明。 這顯然是古典主義與理性主義精神在現代藝術中的呼應。 圖片來源:
◎波洛克()是具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 他的繪畫方法是直接將顏料、顏料、廢品潑或滴在畫布上,而這個過程往往是在醉酒時無意識地完成的。 他開創(chuàng)了動作書法流派。 圖片來源:The
這不禁讓人好奇,如果當初被挖出來的“拉奧孔”沒有殘疾,世界會不會不一樣呢?
雖然,重要的并不完全在于《拉奧孔》,而在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當時并沒有真正了解古埃及。
從某種角度來說,在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眼中,古埃及是“殘缺的”(不完整的)。
文藝復興總是被認為是古埃及和古羅馬的復興。 這似乎不太準確。
15世紀的荷蘭作家熟悉古羅馬的事物,他們在羅馬城里閑逛。 但他們對古埃及卻相當無知。
◎佩魯吉諾()描繪了耶穌將“天堂鑰匙”交給圣彼得的場景。 圖片后面是羅馬的西斯廷修道院(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時代還沒有這樣的修道院,這部作品有“穿越”的意思)。 羅馬、佛羅倫薩等城市的真實場景經常出現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中。 他們對古羅馬非常熟悉,大部分古羅馬的建筑和雕塑隨處可見。 圖片來源:
著名的《米諾斯的阿佛洛狄忒》(《斷臂維納斯》)直到1820年才被挖掘出來; 無頭的“薩莫色雷斯勝利號”直到1863年才被發(fā)現; 《投錘者》和《持矛者》幾乎只有18世紀以后的人們才能看到……
即使這些作品早在幾個世紀前就被發(fā)現了,拉斐爾也永遠不會聽說過它們。 由于他們大部分在西班牙,所以當時他們要么屬于塞琉古帝國,要么屬于奧斯曼帝國。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很少看到像“拉奧孔”這樣的古埃及雕像。 而且,“拉奧孔”雖然不是真正的“古埃及”時期,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西班牙時期。
然而,正是“支離破碎的古埃及”讓美國藝術家們盡情發(fā)揮了想象力,正如“拉奧孔”的斷臂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力一樣。
這些藝術家將自己的審美傾向附著在古埃及藝術上,結果,新的美學和思想在古埃及的外殼中生根發(fā)芽。
這就是不完整的力量。
/03/ 永恒、無限、自由的美
不完整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這使它成為一種美。
另一方面,不完整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
試想,“斷臂維納斯”一定經歷過很多不幸,才導致了她的“殘疾”。
◎現藏于盧浮宮博物館的米諾斯阿佛洛狄忒不僅因為沒有右臂而聞名,還因為她完美的比例,即從任何角度看都符合黃金分割。 圖片來源:
她被海浪磨損,被巖石打碎,或者被士兵燒毀,而那些時光流逝的人也建造了它,使它成為昨天的樣子。
她的美不僅是比例、質感、形狀的美,更是時間和可能性的美。
◎二戰(zhàn)期間,“維納斯”被移出盧浮宮以避免轟炸。 圖片來源:-image
為此,“斷臂維納斯”被發(fā)現后,人們多次嘗試修復,但最終還是決定了。
◎19世紀末的各種“維納斯”修復計劃。 圖片來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維納斯斷臂》還有很多“姐妹”。
在法國出土的雕像中,有很多類似“斷臂維納斯”的雕像,通常手握一個蘋果(出自《金蘋果》的故事)。
◎圖為《阿爾勒的維納斯》,據說是普拉克西特列斯()寫的。 法國類似的維納斯作品還有很多。 圖片來源:
只有這只,因為沒有四肢,所以引起了人們對它后肢之美的關注。 這反而讓雕像更加簡潔有力。
這些局部的、不完整的形體美啟發(fā)了后世許多雕塑家和畫家。
◎19世紀英國雕塑家羅丹創(chuàng)作的女性肢體。 圖片來源:時代周刊
然而,“殘疾”的維納斯所引發(fā)的想象力并不僅限于造型藝術。 數百部電影、音樂和文學也借用了她的形象或模仿了她。
◎電影《倫敦》中,女主角模仿《維納斯斷臂》堪稱經典。 同樣對維納斯的戲仿出現在大量影視作品中,包括迪士尼的動畫電影《大力士》、《辛普森一家》等。 圖片來源:
艾靈頓公爵曾經在一首歌中唱到:
“米諾斯的維納斯有她自己的魅力,她給了法國人喘息的機會。今天可憐的男孩在制作餅干和果汁時失去了腳踝?!?/p>
與“維納斯”類似,“勝利之神”石雕沒有頭,也沒有右臂,所以人們的目光意外地集中在它那肥美的長裙和裙下嬌嫩的身軀上。
通過站在船尾的身體,每個觀眾都能想象到她有什么樣的容貌,有什么樣的肩膀。 相反,她的美麗在無數人的心目中成為了永恒、無限的美麗。
◎盧浮宮的“勝利女神”雕塑,她被認為是古埃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圖片來源:
說起不完整的雕像,除了拉奧孔、維納斯和勝利之神之外,最常見的缺陷似乎就是女性人體“關鍵部位”的缺陷。
有些人會輕率地認為那些被毀壞的雕像只是在運輸過程中不經意間受到損壞。
但也許,這很難解釋為什么數十萬座雕像都是這樣的。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酒神巴克斯》,只有胸部部分殘缺不全。 圖片來源:
事實是,這些雕像大多數都遭到破壞,而且往往是教皇下令銷毀此類雕像的。
就像中國的“滅佛運動”一樣,法國歷史上也有消滅“偶像”的運動。
在基督教早期,連精美雕刻的上帝、圣母瑪利亞、耶穌都是不允許的,更不用說像意大利羅馬這樣的異教神了。 顯然,圣經明確地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然而,信仰總是需要偶像來祭祀祖先。 因此,這個戒律逐漸放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除了上帝、圣母、耶穌、天使之外,甚至古埃及的諸神也經常被再現。
古埃及、古羅馬的神話故事已成為藝術家的瑰寶。 他們可以大膽地勾勒和雕刻赤裸的身體,描繪情感、肉欲和暴力,并稱呼主角為維納斯、阿波羅、宙斯和阿瑞斯。
當這些潮流流行起來時,難免有一些保守的教皇認為世界正在衰落,于是派人焚燒雕像的“不雅”部分,或者用書法在裸體人物上畫內衣。
1564 年,就在米開朗基羅去世前一個月,教堂審查了他著名的《最后的審判》壁畫中的色情內容。
◎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后的審判》中的前300個左右的人物幾乎是全裸的。 當它完成時,無法被當時的教皇接受(指定其創(chuàng)作的教皇早已去世),覺得太過分了。 裸體,不雅。 圖片來源:
作家沃爾泰拉(da)的任務是為這幅巨大壁畫中的裸體人物添加背心或草莓葉。 這也為他贏得了“內褲作家”的悲慘稱號。
正是特倫特會議(di)審查了米開朗基羅。 該委員會還阻止了馬丁·路德的變革,并下令焚燒雕像的“關鍵部分”。
當時,自由創(chuàng)造和自由思想被教會認為是錯誤的行為,需要糾正。
“遮羞布運動”從16世紀持續(xù)到19世紀。 許多雕像的“關鍵部分”都被雕刻精美的香蕉葉覆蓋,或者干脆被移除。
這是一個非?;奶朴趾眯Φ膱鼍啊?/p>
藝術家在不斷創(chuàng)作新的裸體作品的同時,也不斷被遮蔽。
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只能摧毀羅馬地區(qū)的雕像,這最多會損害天主教傳統(tǒng)濃厚的德國和奧地利,但在更遠的地方卻是力所不及。
終究是一次失敗的阻攔。 甚至在另一方面,教會的行為也讓人們認識到藝術審查的愚蠢和性保守主義的可笑。
20世紀,人們開始修復這些被教堂毀壞的藝術品。
《最后的審判》中的外套被小心地取下,雕像上的草莓葉也被取下,但生殖器被移除的雕像將永遠殘缺不全。
◎用草莓葉覆蓋陰道的女性雕像在法國曾經很常見,但大部分草莓葉早已被摘除。 圖片來源:
這座殘缺不全的雕像提醒人們,我們的起源并不簡單。
“殘疾人”雕塑對于自由、性、理性、權利等現代觀念的出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拉奧孔激發(fā)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和學者對古埃及的想象力。
古埃及藝術首先被視為活力與內斂的標桿,后來被萊辛分為詩歌和繪畫,被尼采分為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的二元性。
對古埃及的不同理解導致了不同的文化革命。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再到甜蜜主義和現代主義,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對古埃及的重新思考,而這些思考恰恰建立在這些殘缺不全的藝術作品之上。
從“維納斯”到“勝利女神”,人們建構了不完整的美學;
在這些被切除生殖器的女性雕像前,人們思考自由和性,從而思考法律、制度、女權主義等等。
在巴米揚大佛前,人們思考歷史、文化、戰(zhàn)爭的意義;
在復活節(jié)島的無耳雕像前,人們想象著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活和信仰……
碎片意味著一種不在場,也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和一種永恒。
在不完整的基礎上,人們可以重構自己的世界。
參考
潘諾夫斯基。 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人文主題。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11-05。
彼得·伯克. 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意識。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17-12。
布克哈特。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商務印書館. 1997年。
萊辛。 拉奧孔。 商務印書館. 2013年5月。
貢布里希。 藝術的故事。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15年7月20日。
阿諾德·豪瑟. 藝術社會史。 商務印書館. 2020-08。
本文由admin發(fā)表,不代表雕塑家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