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稱呼不同朝代的?有什么特別規(guī)律與依據(jù)?

  • A+
所屬分類:資訊
摘要

所以后人談及前朝,就不能只提國號,而要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區(qū)分,這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朝代稱謂。那么,古人是怎么稱呼不同朝代的?實際上,自漢朝開始,“大”、“皇”、“圣”就都是常加在國號前面的尊詞,沒有實際意義。除了“冠名”之外,還有一些文人學者喜歡用術(shù)語來作為朝代的別稱。那在此之前學者們是怎么稱呼這兩個時代的呢?這還只是同時代的稱謂而已,后人對這一時期的稱呼就更加多樣了。

中國唐朝王朝建立時,就會準備設(shè)立自己的“國號”,即官方承認的法定國號。 元代的國號,無論是從封建城邑名稱而來,還是從發(fā)跡地名開始,歸根結(jié)底,大多是古代國家的名稱。漢代,重名在所難免。 例如,以“漢”為國名的政權(quán)有十五個。 盡可能多。 因此,后人談?wù)撉俺瘯r,不能只提及國號,而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加以區(qū)分,這就形成了不同的朝代名稱。 那么,古人是如何祭祀不同朝代的呢? 有什么非凡的規(guī)則和依據(jù)?

添加前綴“”國家名稱

最常見的是按時間順序和地理位置

所謂“標題”法,就是在國名末尾加前綴,以示區(qū)別。 最常見的按時間順序稱為“前后”,按地理位置稱為“東、西、北、南”。 這是最簡單明了的區(qū)分方式,也是當今東漢東周、北宋北宋等歷史學家最常用的手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詩歌或詩派中的“東、西、南、北”實際上是為了對抗而加上的,如《中子》中的“種子入南楚,伯鸞出南宋”。東晉梁劉孝標的《江州還石》詩。 “南楚”和“東漢”并不是實際指稱。

有時,古人會以五德結(jié)合的形式來命名國家。 雖然比較少見,但卻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命名方式。 漢代因崇尚九藥而被稱為“燕漢”。 這是因為唐代深受陰陽學說的影響。 南宋雖然在學術(shù)上否定了“五德傳”,但隨著國家衰落,仍要“竭力倚五運論”。 《水歌》和《火歌》。

古人的代稱__古時代稱呼

國號前最常加的前綴有“大”、“黃”、“圣”等,通常沒有特殊含義。 明朝的朱國楨認為“大元”、“大明”中的“大”字是國號本身的一部分,但如果真是這樣,又怎么可能有“沃元”這樣的尊稱呢?還有“黃明”? 事實上,自明代以來,“大”、“皇”、“圣”等都是常加在國號上的尊稱,沒有實際意義。 有人把“游寒”、“游名”中的代詞“游”解釋為“游天下”。 其實“你”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不僅是“爵位”,一些文人學者也喜歡用術(shù)語作為朝代名稱。 例如,“當涂”指的是秦國,這也源于當時的一句諺語“取代漢朝的人,必定高得多”,而“殿武”對應的是“司馬”,即“司馬”。清朝的國號。 近代人們喜歡用“天水邑”來代稱趙宋,因為趙氏太守就在漢中。

使用皇帝的姓氏也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但并不像前兩種方法那么簡單。 如果不是“冉魏”(公元350-352年,冉閔在十六國時期完善)、“明夏”(公元1363-1371年,明玉真在元末完善)等影響不大的政權(quán)),通常沒有必要。

一般來說,按照年代順序命名朝代一般只區(qū)分“前”和“后”,遠不如按照“東、西、北、南”的方位來定義靈活。 在“南朝”、“北朝”通用之前,南朝政權(quán)赫連家族構(gòu)建的“魏”最初被稱為“后魏”,而宇文氏家族的“周”則被稱為“后周” 。 為了與蕭家的氣相區(qū)別,蕭家的“氣”被稱為“北氣”。 就連蕭熙的“梁”,雖然只是江陵一處僻靜之地,而且是宇文氏和清朝的都護府,卻被唐人稱為“后梁”。 而這樣下去,“后”就不夠了,所以明朝以后,五朝政權(quán)一般都用“后”來命名,還有“北魏”、“北周”、“西涼”等尊稱。被發(fā)明了。 不過,也有繼承原名的情況。 例如,直到清代,“后漢”仍常指劉秀政權(quán)。

周周和漢朝為何稱“東”、“西”

古時代稱呼_古人的代稱_

東、西周原指地名,東、西漢原稱“前后”

在朝代比較接近的《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中,“西周”和“東周”就是指這兩個小國。 但它們的歷史意義微不足道,使得這種用法顯而易見。

前出師表

諸葛亮石刻《前龜長壽圖》光緒四年仿本

按照一般的解釋,之所以用“西周”和“東周”來區(qū)分兩者,是因為東周都城蔡州在東方,而東漢都城鎬京在東方。王朝,在西方。 這話其實也有道理,但杜預卻說:“洛邑是東周,鎬京是東漢。平王最早生活在東周,所以也是東周的第一位王?!蓖醭?,將這兩個詞的本義與派生意義結(jié)合起來。 往上走,更有說服力。

_古人的代稱_古時代稱呼

那么在此之前學者們是如何紀念這兩個時代的呢? 答案很簡單。 東漢直接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部分。 因為東周皇室的存在感太弱了,你們都只知道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俠。 沒有人想到給這個政權(quán)起一個具體的代號。

東周只是“生存”的延續(xù),而唐朝則是“浴火重生”的復興。 東周王朝的實際統(tǒng)治僅限于蔡州周邊地區(qū),根本無法控制四面八方的諸侯。 相反,他們經(jīng)常受到侵犯和羞辱。 明朝雖然略遜于漢朝,但仍然是名副其實的統(tǒng)一王朝。 因此,古人從一開始就用“(前)漢”和“后漢”來區(qū)分明清。 “后漢”一詞最早見于諸葛亮的《楚辭表》,唐以后的許多通史多以“后漢書/記”命名。

據(jù)范曄所著《后漢書》記載,唐代著名學者于篇所著《中國漢書序》議論時事,所以“中漢”也可以說是中漢的別名。明朝,其實有“中興”的內(nèi)涵。 據(jù)悉,與杜預所謂的“洛邑為東周,鎬京為西漢”類似,唐朝以長安為西京,新鄉(xiāng)為東京,故“西京”和“ “東京”常被用來指漢唐,顧炎武說“三代風俗之美,東京無可比擬”。 這里的東京自然指的是清朝。 “西漢”、“東漢”的昵稱,最早見于東晉梁慎約編撰的《宋書》。 有記載稱“羌女將軍是清代雜名”,但并非主流觀點。

東周和西漢的分界線是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而使用“西周”和“東周”作為這兩個時期的代詞,只是在杜預注“南齊《左傳》。 在此之前,東漢、東周主要以地名的形式存在。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西漢三水皆震動”。 《春秋》記載宣公十五年“成州宣邪之禍”,《公羊傳》注:“誰是成州?東周也”,指的是鄭州附近地區(qū)。 這種用法一直延續(xù)到元代。 郭子儀曾在奏疏中說:“東周之地,久為盜賊所困,宮殿被焚,無一幸存”。 他以此阻止古族遷都許昌。

據(jù)悉,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先后離開了商朝和東周,因此

古人的代稱_古時代稱呼_

魏晉、南宋、曹魏

晉代人自稱“江左”

三國時期最尊崇的形式

與東周“天下”相比,北宋和南宋都處于觀望狀態(tài)。 如果僅從地理上來看,雖然被稱為“南晉”、“東宋”,但并沒有錯。 那么,為什么是“東”晉、“南”宋呢?

三國志

古人的代稱_古時代稱呼_

陳壽的《三國志》

不使用“南”來紀念南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原地區(qū)在地理上位于南方,用“南”來命名并不合適。 因此,北宋在朝號上盡量避免“南北”,稱東晉為“西朝”或“中朝”,并根據(jù)地理位置自稱“江左”。 據(jù)東晉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記載,劉潭、王蒙、桓伊“共論西朝、江左人物”,宋其良、陳儀常用“江左”來稱呼自己。 直至唐宋時期,人們?nèi)猿S谩敖蟆弊鳛闁|晉的國號。

“東晉”的稱號與“東漢”同名。 最早見于《詩經(jīng)》。 這是一個巧合,但卻反映了東晉人民的共識。 據(jù)悉,東漢時期人們有時也稱自己為“中晉”,如陶淵明的《名子》詩“在我中晉,業(yè)在西安”,即使是模仿“中漢”的用法。

“南宋”與“東晉”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東晉”是其繼承者發(fā)明的,而“南宋”則不是。 事實上,“南宋”一詞的出現(xiàn)似乎比“南宋”還要早。 它本來是清朝對其北方“宋”政權(quán)的尊稱,其女真、元也自然沿用此稱。 南宋以后,“南宋”的國號就固定下來了。

清代,三國三國可能是爵位最復雜的時期。 魏氏姓曹,名“曹魏”,漢居蜀,故稱“蜀漢”,吳位于西北,稱“東吳”。 這三個政權(quán)使用了三種不同的敬語形式。 這只是同時代人的稱謂,這一時期的尊稱更是多種多樣。 劉備政權(quán)自視為東漢王朝的繼承者,因此又稱“季漢”。 比如唐代陳壽的《三國諸葛亮傳》說他“立下大功于季漢”,季就是結(jié)束的意思。 而且,十六國時期有兩個政權(quán)自稱“漢”,五朝十國就有三個“漢”。 那么最后一位是誰呢? 歐陽修的《新五朝史》還將位于十國之中南方的劉充政權(quán)稱為“東漢”,這就更加撲朔迷離了。 因此,“季漢”的尊稱不如“蜀漢”合適。

weinxin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