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國古代認為,人死后,靈魂歸天為陽,肉身歸地為陰。 已故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并按照世俗的生活方式存在于鬼神世界中。 神鬼與活人一樣,有衣、食、住、行的需要。 人間的子孫應該負責供給已故祖先的物質(zhì)需求。 只有滿足已故祖先的需要,他們才會受到祝福。 如果祭祀材料非常豐富,祖先可以將多余的材料與其他神靈分享,讓神靈保護后代,給他們帶來祝福、財富和運氣。
大廳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中心。 是住宅建筑中最高、最寬敞、裝修最好的空間。 大多數(shù)家庭慶?;顒佣荚谧约旱拇髲d里舉行。 到堂堂拜神拜祖,是春節(jié)家庭慶?;顒拥闹攸c。
人們喜歡在桌上或擺放祖先牌位的神龕下方放置一些器物作為裝飾。 有些人喜歡用諧音來放置物品,以獲得心理滿足。 例如,左邊(東)邊有一個花瓶,右邊(西)邊有一面鏡子,寓意“平”(花瓶)和“安靜”(鏡子)。 貴族府邸大廳里的桌子上通常擺滿了極具藝術和歷史價值的古董。 它們往往是主人苦心尋找、花重金購買的珍品。
住宅庭院是家中的開放空間,具有嚴格的隱私性,但同時又受到“上帝的完全監(jiān)視”。 春節(jié)期間在院子里舉辦的活動都是以家庭為主。 江蘇地區(qū)除夕有在庭院畫稻垛的習俗:用石灰粉在地上畫出糧垛,周圍畫出戟形或元寶形狀,以祈求吉祥、辟邪。
有的地區(qū)在除夕夜舉行“跳火”活動:在院子里生火,把舊掃把扔進火里燒掉,象征除舊迎新。 婦女們應將塵桿上的捆綁用品一起扔進火里燒掉。 “除塵桿”是在臘月二十四前后用甘蔗葉或稻草綁在長竹竿上,掃掃梁上灰塵的工具。 燒完后,意思是把舊的徹底除掉,然后全家人老老少少,高呼“過年好”“慶新年”,然后按照長輩的順序一一跳過火。并且最小。 然后拿來加熱的小烤箱和火籠,把炭火放進去加熱。 念完“收拾金銀,新年有春天”等吉祥話后,他把它帶回臥室,把小烤箱藏在床底下,把火籠放在床上。 據(jù)說可以驅(qū)散山魈、驅(qū)邪。
臥室是住宅中重要的休息場所。 但由于傳統(tǒng)上重禮教輕功能,人們把住宅建筑中最好的空間留給門廳,臥室往往位于東西廂房。 過年期間,臥室要打掃干凈,床上要鋪上新的被褥。 臥室里還貼有年畫,作為新年裝飾。 宋代出現(xiàn)了供家庭張貼的木版年畫,分單色和多色兩種。 明末清初,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和需求的多樣化,出現(xiàn)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河南朱仙鎮(zhèn)、河北武強等著名年畫制作中心。福建漳州人。 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 總體來說,其特點是:木刻水印、線條簡潔、色彩濃郁、畫面活潑。 過年時貼上新的年畫,不僅營造出喜慶的氣氛,也讓臥室的墻壁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點起燈籠,通宵亮著,稱為“點年燈”。 點燈放炮的典故都是為了驅(qū)鬼。 新年伊始,如果能震懾住外來的“惡鬼”,就能保證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
整晚開著燈也能讓臥室的氣氛更加舒適。 有的地區(qū),燃“歲燈”的時間延長至正月初五。 放置“歲燈”的地方很多,比如屋柱角、床下、桌子下、窗下等。 平時家里沒有那么多燈,就把胡蘿卜切成段做成燈盤,插上小蠟燭。 有的地區(qū)用花包子做燈臺,里面盛菜籽油,用細棉繩做燈芯。 使用后,花饃被烤成酥脆的饃,顏色金黃,非常美味。
以前沒有玻璃,窗戶上都貼著窗紙。 除夕夜,窗紙要貼窗花。 窗花由紅紙剪成,圖案多為蝙蝠、麋鹿、喜鵲,寓意“吉祥、富貴、長壽、幸福”。 廚房也是慶祝新年的場所之一。 舊時的廚房除了灶臺外,還要存放柴火、儲存糧食、放置水箱,所以空間相當大。 川東地區(qū)在廚房里預祝過年是一種習俗:除夕夜大家安靜的時候,大家把骨灰挖出來,放在鐵鍋上,小心地將鍋內(nèi)擦干凈,蓋上鍋蓋。 大年初一,打開鍋蓋,看看鍋里還有沒有其他的器皿。 器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可以用來預測一年的運勢和收獲。
用爐子迎接新年是一種常見的習俗。 人們相信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職業(yè)都有一位掌管的神,而掌管廚房的神就是灶神。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焚燒灶神舊像,以示送回家鄉(xiāng),成為“祭灶神”或“辭灶”。上帝”。 除夕之夜,廚房里備香燈,點燃普元寶,在廚房門口放鞭炮,稱為“接灶”。 隨后,一尊新的灶王像被鄭重地貼上,雕像兩側還貼上了“神說好話,回人間報平安”等對聯(lián)。 貼上神像后,還要繼續(xù)燒香、燒蠟燭。 有的地區(qū)還用米粉團祭祀灶神,直到正月初五。
北方的一些地區(qū)除了在廚房里擺放灶神雕像外,還在廚房水箱旁邊的墻上張貼“缸魚”的年畫。 畫的中心是一條金黃色鱗片的青魚。 背景是深綠色的,有的還畫著蓮花:打開水箱蓋,水面上就會倒映出一條活潑的鯉魚。 缸里水的微波會讓人感覺魚就在那里。 游于水中,構思巧妙。 人們借用與“余”同音的“魚”字來表達“年年有余”的愿望。
南方一些地區(qū),除夕夜,水缸里裝滿水,將由飯團、如意年糕和一碗米制成的元寶放入米缸中; 水缸、米缸外面貼有“年年有余”、“五谷豐登”的紅紙,稱為“滿缸、滿甕、滿米缸”。 等到正月初五,再打開飯碗觀察米粒。 如果碗里有水,表示新的一年會下雨;如果碗里有水,則表示新的一年會下雨。 如果稻谷變干,則意味著新的一年將是晴天。
人們通過裝飾房屋來祈求福氣和好運
大門在中國民居中占有相當大的地位。 以前,只要看大門,就可以看出主人的地位:有錢有勢的人總是把大門修得很奢侈,而窮苦人家則想盡辦法把大門弄得破破爛爛。
門是家居防御的重點,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防鬼”。 人們相信,人死后會變成鬼魂,在陰間接受閻羅王的審判。 根據(jù)他們的前世,他們決定轉(zhuǎn)世或下地獄接受懲罰。 被送入地獄的鬼魂代表了人性邪惡的一面,而鬼魂因為穿過了地獄之門,所以它們的超能力就是人間災難的根源。 相傳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鬼活動的高峰期。 鬼魂比人類擁有更大的能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活動模式和他們害怕的東西。 傳統(tǒng)民居都有完善的“防鬼安全系統(tǒng)”。 比如門口有一家店,被做成了神獸的臉。 鬼看見了,就會想起閻羅王的武士,立刻把他們嚇跑。 為了增強抵御鬼怪的能力,春節(jié)前夕在門上貼桃符或門神,相當于派出重兵鎮(zhèn)守鬼怪。 為了以防萬一,門內(nèi)有影壁或影門等設施,可以完全阻擋外面的惡鬼。
同時,人們也想歡迎“神仙”進入,所以門上有很多喜慶的裝飾。 鬼并不都是壞事,因為人都會死,長輩、親戚死后也會變成鬼,都會變成祖靈。 春節(jié)期間,大門的喜慶色彩尤為重要,門上張燈結彩、張燈結彩、貼春聯(lián)。 一方面是為了取悅神靈和祖先,也是為了給節(jié)日增添色彩,向鄰里炫耀。
春聯(lián)起源于掛桃符。 我們的祖先相信鬼魂害怕桃樹。 《戰(zhàn)國策·齊策》中有“桃?!钡挠涊d。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皇帝曾立巨桃人以辟邪。 一般家庭立不起大桃人像,只能用桃木做成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板,掛兩塊在門上,寫上神荼兩位神仙的名字。和于蕾確保安全。 五朝時期,后蜀地區(qū)流行在桃板上寫對聯(lián)。 明代用紙代替桃板,逐漸演變?yōu)榻裉斓拇郝?lián)。 因此,民居中的春聯(lián)不僅是喜慶的裝飾,而且還用來恐嚇鬼魂、鎮(zhèn)壓邪靈。
在門楣上貼門牌作為吉祥裝飾的習俗始于宋代。 當時,門牌的數(shù)量還與父母的年齡有關。 清代的門牌多用紅紙或彩紙剪成,上面刻有吉祥文字。 門牌又稱“掛千”、“掛牌”、“掛錢”。 一般來說,門牌長一英尺,寬七寸多,周圍刻有圖案。 每個門牌上都寫著一個字,組成“五谷豐登”、“吉祥有余”等吉祥文字。 門牌的底部呈尖刺狀。 如果門上有五張貼紙,中間的通常會寫“長壽”或“福”字。
昔日春節(jié),處處燈火通明、色彩繽紛,一片喜慶氣氛。 傳統(tǒng)建筑空間為傳統(tǒng)慶典活動提供了適宜的場所,傳統(tǒng)慶典活動充分凸顯了傳統(tǒng)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空間功能,相得益彰。 因此,傳統(tǒng)的房屋與古老的生活方式是和諧的。
